論有靈魂的心理學

by呂應鐘


 
 

        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和中世紀以降,人們普遍相信靈魂是一種實體。直到十九世紀後五十年,隨著唯物主義思潮興起,科學的發展也朝物質化變遷,唯物主義思潮統治著學術界,使得任何超越感官的事物與超理解的現象都被認為是非科學而受到懷疑與嘲諷。

此種把精神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把精神現象降為一種內分泌活動,人的思想被認為只是大腦的作用。自此心靈的形上學被物質所取代,經驗的領域受到被限制在關於人的動機上,甚至限制在意義的分配上。(楊文王, 2000:45-58

可是曾經研究遠古神話和宗教傳說,也大量閱讀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以來哲學著作的榮格,以科學家應有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將現實存在的神秘現象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他堅持認為僅僅由於神秘現象還是一個無人知曉的領域,就把它作為謬論而拒之於研究的門外,這是徹底的愚蠢行為。應該以科學的精神去探索和研究它,因此可以說,使神秘主義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榮格是一個開路先鋒。(Hannah, 李亦雄譯, 1998:66

    榮格對科學主義提出尖銳的批評。他認為十九世紀後半期在科學唯物主義的影響下,發展出了一種「沒有靈魂的心理學」、「沒有精神的心理學」、「沒有心理的心理學」。而心理學「實際上都不過是意識心理學,對於它們說來,無意識精神生活根本不存在。」(Jung, 馮川等譯, 1987:35)他又說:

 

彼岸世界轉變為世俗世界,經驗領域被限制在關於人的動機的討論上,限制在人的意圖和目的,甚至限制在「意義」的分配上,整個看不見的內部世界似乎已變成看得見的外部世界,除了從所謂事實中建立起來的價值,就根本沒有別的價值存在。

 

分析了當時的學界問題後,榮格強調自己是「經驗科學家」,提出建立「有心靈的心理學(Psychology with psyche)」的重要概念,即建立一個「最終建立在自主精神原則基礎上的心理理論」。基於此理論,榮格的心理學對心靈現象的解讀具有很高的價值。(楊素娥, 1998)

    榮格的一生始終相信「靈魂(soul)」的存在,只是他後來不用soul這個語詞,改用psyche來建構他的理論。他用科學方法來探索人類心靈的計畫在其成年後的早期便已開始。他首次正式的探險是一九○二年他的博士論文《論所謂玄秘現象的心理學與病理學》。這份研究是針對榮格的表妹海倫(Helene Preiswerk)的內在世界,提供心理學的解釋。

海倫在少女時代便具有擔任靈媒的不凡能力,亡靈透過她以極其準確的原本聲音和腔調說話。榮格對此大為著迷,並著手去了解詮釋此一令人困惑的心理現象。他更進一步使用字詞聯想測驗,來揭露心靈中尚未被解析的領域的隱含特色。這些研究成果發表成多篇論文,目前收錄在《榮格全集》的第二冊中。(Stein, 1998:6)

靈魂(soul)一詞希臘人用synopados(尾隨身後)來表達,此表示了靈魂是影子的觀念。他們以這種觀念表達對一種無形的、活生生的事物的感覺。這種感覺使他們相信與肉體分開的靈魂就成了幽靈。靈魂是自性和自我、自身與他人的仲介。靈魂是真正包容性與創造力的源泉。(Hopcke, 蔣韜譯, 1997:92-93

康德把靈魂二分為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及朝向精神世界作用的看法,與榮格的看法不謀而合。假如康德是對的,那麼轉變時空的超自然現象或許就可以讓我們了解靈魂的真諦。所以研究心靈學以及類似催眠、招魂術、天眼通、心電感應等現象,其實是十分重要的。(Hyde, 蔡昌雄譯, 1992:17

榮格認為原始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無意識,其實現代人也一樣。原始人把靈魂視為客觀且獨立自主的東西,他們和靈魂對話,靈魂是他們內在的聲音。榮格認為「精神自在自為的觀念,獨立自足的精神世界系統的觀念,是個人靈魂自立性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Jung, 馮川等譯, 1987

榮格亦找出古代人對靈魂的看法:(Jung, 鴻鈞譯, 1990:11)

 

古代的看法,靈魂本質上是肉體的生命,是生命的永息,或者是一種生命力。……靈魂本身是一種沒有廣延性的存在,因為它存在於取得肉體形式之前和之後,所以它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時間性的,因而是不朽的。然而以現代科學心理學的觀點言,這種觀念純粹是幻想。

 

    榮格經常把自己當作是人類心靈這片尚未被規劃之神秘領域的先驅者與拓荒者。對榮格而言,靈魂研究也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因為誠如他曾說過的,整個世界都懸繫在一根絲線上,這根線便是人類的心靈。我們所有人都能和它熟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Stein, 1998:4)

    榮格指出人們以為意識能夠支配一切,只不過是一種自我陶醉,人的生活是有靈魂的生活,因此應當建立一種有靈魂的心理學。這種有靈魂的心理學把人格視為既包括意識的峰巒,又包括無意識海洋的寶藏的感性主體。它關心人類心理的健康與完整,它保護人類心理的和諧與均衡,它珍存著人類心靈的激情、智慧、創造力及其全部豐富性。

    榮格心理學就是這種「有靈魂的心理學」。它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傾向,使人們深切感受到榮格「心靈的偉大」。(Hannah, 李亦雄譯, 1998:187)也感受到他進入真理的喜悅。

東方宗教的修行法門也被稱為禪定訓練,就是建立在對超心理學的深刻理解與體悟的基礎上。在榮格分析心理學領域內,「超驗作用(transcendent function)」[1]就是此種印證。它是由意識與無意識的內容相互融合而產生的人格轉化。亦即在自我意識與無意識間,因為夢的解析和積極想像所創造出來的心靈連結。

東方宗教教義的核心就是一顆向內在探索的心靈,而心靈本身就具有自我解脫的力量。榮格批評那些只試圖簡單地倣效東方的西方人,認為他們的努力只停留在表相而已,事實上毫無價值。

榮格認為靈魂是非空間的宇宙,它有著豐富的意象蘊藏,這些意象經歷了千百萬年生命發展的積累逐漸成為某種有機體。靈魂中必定有一種與上帝溝通的機制,即一種對應關係,此外不存在其他聯繫。這種對應在心理學上稱之為上帝意象的原型(archetype of the God-image)。(Jung, 1961:124

在榮格的心理學中,人格作為一個整體被稱為「心靈(psyche)」,這個拉丁語的本意是「精神(spirit)」或「靈魂(soul)」,因此榮格認為心靈便是人的靈魂,它包括一個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無論是意識或無意識的,而心理學不是生物學不是生理學,正是關於心靈的知識。(常若松, 2000:123

我們知道榮格自小即有的直接的靈魂體驗是其理論的終極來源,這也說明它的理論深度的內在統合性與自成脈絡的連貫性。(Stein, 1998:13)其實榮格晚期的理念已經超越物質世界,他的自性與同時性等重要概念也都已進入形上學的層次,與有靈魂的心理學觀念相契合。換言之,他的有靈魂的心理學事實上已進入深層心靈現象的直觀世界之中,也就是現代所謂的超心理學層次之中。

  

註釋:

[1]超驗作用可以聯繫各種二元對立,並促使從某種態度或條件轉變到另一種態度或條件的原型過程。不論意識是否涉入二元對立的緊張關係中,此一功能是隨時發生功效的。象徵符號代表了二元對立,因此超驗作用便是試圖了解意象與象徵符號間的晦澀意義。此一作用有治療的效果,可以連接意識與無意識,而且可使個人超越偏執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