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名家的中西醫學對話

光華雜誌1998/11

    中醫在臨床治療時,針對病人頭痛,醫生會從手指扎針,讓西醫大惑不解;有時中醫診斷病人

    「肝火旺」,西醫去測量他的肝臟指數,卻毫無異象,也讓他們產生質疑。中、西醫學交流的

    障礙,絕不只是中英文之間的差異而已,而是整個理論系統南轅北轍。這兩套系統溝通起來,

    如何找到對話的焦點?

 

 針灸是最早、也最受國際重視的中國醫療技術。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探討中國科學史的巨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中,有探討針灸的專書,裡面提到早在一九○一年就有法國人在中國學習針灸,三十年後回國推展,使針灸技術因此傳入歐洲。

 「最震撼西方世界的,是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大陸時,隨行一名記者突患急性盲腸炎,開刀手術後接受針灸止痛,效果奇佳,讓許多隨行的外國醫師歎為觀止,針灸的名聲因此傳揚開來,」致力整合東西醫學的「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秘書長崔玖 醫師說,不僅許多醫師那時開始學習針灸,有些國家如美國、德國、西班牙在其後的二十幾年內也陸續開設針灸科系或學院,世界衛生組織更將它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像研習技術、翻譯經典、制定國際標準穴道名詞、召開世界針聯學術大會等。

 「問題是,中國醫學的理論概念比較抽象,常讓慣於從具體的生理解剖學習現代醫學的人難以理解,尤其以『經絡系統』最令他們頭大,」崔玖說。

 經絡到底是什麼?在中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開宗明義指出,人體的最基本系統是經絡,經脈是人體內的縱行的管道,包括十二正經、十二經別等四組,加上橫行的十五絡脈及聯絡經絡的奇經八脈共有六組。

 《黃帝內經》的〈靈樞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素問篇〉說:「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意思是經絡為人體中運行血液、生氣、營養等成分,溝通臟腑、器官的系統。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疾病,就從治療經絡下手,中國的針灸、藥物治療都由此對症下藥,像針灸下針之處的穴道,就都分布在經絡線上。

人體的小宇宙

    西方人是怎麼理解這套系統的呢?英國學者李約瑟的著作《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曾對經絡系統作解說,他認為這是種放射狀「毛細血管」的觀念,是古代中國生理學的一大真實洞見,其根據顯然是對小動脈、小靜脈及神經分枝的觀察。現代談針灸的書,無論是中國人或西方人寫的,也大多把經絡系統圖覆按在現代解剖圖上來兩相對照。

 但他也同時指出,這個古代的生理學系統與現代觀念偏離的地方在於它有兩個平行的循環系統(血和氣),一個可由解剖學證實(血),一個則無法證實(氣)。

 輸送「血」的經絡系統就被擬想成水利工程系統,包括河流、支流、輔助運河、水庫、湖泊等。另一部份的「經」與「絡」是看不見的,「有如在城市底下,在皮下組織裡面而不是在皮膚表面。『絡』也不限於為正經提供聯接的絡,因為還有『孫絡』,從正經分出去,消失在人體的表面組織裡,」李約瑟說,這就造成了經絡的抽象印象,而讓人難以理解。

 現代人對經絡系統的解說,也多從實際的生理結構和組織著手,像血液循環(血)及呼吸循環(氣),也有一些學者另闢蹊徑,從物理學的角度切入,找到不少支持的證據,拉近了東西醫學的距離,找到對話的焦點。

低電阻的點和線

    「這些研究是始於對人體內的生物電的發現,」圓山診所主持人崔玖指出,現代科學已經確知,每一個生物體都有電荷分布,人體當然也不例外,根據現代生理學的了解,雖然這種電非常微量,但使用現代的科技儀器,已可明確測出細胞及其周圍所帶電荷的分布狀況,例如醫療上必備的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以及新近問世的核磁共振攝影掃描器,都是利用人體內電磁分布原理發展而成的。

 在西方,最早開始有系統記錄人體這種生物電特性的,是一九五○年代的德國醫師傅爾,他用通上小電壓的針,測量人體的各部位,發現人體表面有許多特定的測量點,電阻比較低,這些測量點的分布可形成一些固定的傳導路徑。

 與傅爾同時,在日本也有一位醫師中谷義雄利用電子儀器,在測量病患時,發現人體上有許多低電阻點,他把這些點連結成線,稱之為「良導絡」。

 「兩者發現的電傳導路徑幾乎完全符合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經絡,而電阻比較低的點,正是傳統中國醫學所指的穴位,」崔玖醫師因為在一九七○年代對中國傳統醫學發生興趣而開始研究針灸,由此觸發她對中國經絡系統和傅爾電針的研究。

 她一九七○年至七九年間經常回國,在中美間推行針灸研究,並將這套儀器介紹給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研究中心,由中心主任鍾傑 (2009年註:鍾醫師創立中華民國能量醫學學會)改良,與電腦結合,發展出更具功能的電腦電針儀,名為「秦值測量儀」,秦,是鍾傑醫師設定的人體能量(氣)單位,他認為這套儀器是中西醫學結合的一大進展,就用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為名。目前市面上也有根據相同原理設計出的不同儀器。

 「事實上,不論研究人員如何稱呼這一類的儀器,基本上都是利用微量的直流電,在穴位上誘導出代表體內器官所感應出的電機能的量與值,並依此作為篩檢診斷之用,因此這類儀器可簡稱為『穴診儀』,」崔玖說。

頭痛可醫腳

    穴診儀的發明,除了可以用科學儀器印證中國的經絡系統理論及針灸穴道的存在外,最重要的是,用此儀器進行相關的人體試驗與研究時,發現它可以印證傳統中醫的「把脈」診斷法也絕非空穴來風,的確有其客觀的依據。

 崔玖曾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東西醫學中心主持一項研究,在一位家庭醫師的診所中做觀察,發現十一個病人先經穴診儀診斷後,再送往醫院使用現代醫學方法檢查與檢驗,確定與穴診儀的結果相同:其中六人患了惡性腫瘤、三人消化道出血、一人急性發炎、一人患有慢性退化性疾病。

 同一研究群另外用穴診儀來測量診斷過敏症狀。由三十名志願者分別接受穴診儀,和目前醫院診所最常採用的五種過敏檢驗法檢驗,比較結果發現,使用穴診儀診斷的結果,與其中最靈敏的「食物過敏法挑戰實驗」的結果最接近,診斷的正確率超過八成。

身體內的溝通網路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國鎮更從中國民間傳統保健方法「氣功」方面,引發對經絡的研究。「許多練氣功的人常提到,忽然覺得有『氣』在體內游走,他們所形容的游走行徑,竟然就是中醫系統的經絡,無意中為經絡道出了親身體驗的見證。」

 十年前,國科會也對當時民間盛行的氣功好奇,召集國內科學家進行研究,崔玖和陳國鎮都在研究者之列,陳國鎮因此有機會結識也在陽明醫學院任教的崔玖,他還記得初次見面,她在陽明醫學院用穴診儀替他作全身檢查,「在三個多小時裡面,崔教授把我從小到當時的許多身體狀況都指出來,讓我對這套儀器發生極大的興趣,從此就一頭栽進這個研究中。」

 陳國鎮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了解經絡電性的基本特性。他首先證實傅爾(他改譯為伏耳)和中谷義雄的理論:經絡具有比較優良的導電度。

 其次,他發現經絡不僅是電流的良導絡,也是電磁波的良導絡。「電流是帶電的離子,電磁波則不一定,就像光、熱,它們沒有電,卻可以藉波長和頻率來傳導訊息,」陳國鎮說,這項發現,證實了練氣功的人常說,有一股熱氣會在全身經脈流暢,甚至會發光的說法。

 另外,他又從測量出來的統計數據上,觀察到經絡不論是在傳導電流或電磁波時,都出現一個非常規律的方向性,「這剛好與《黃帝內經》描述十二經的『經氣』和『精專營氣』運行的方向吻合。我認為古人所謂的『經氣』,可能就是電流;而『精專營氣』,就是現代說法的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