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動力--太陽能

 

太陽可用來產生大規模電力嗎?

    太陽的儲能是無盡的,像地球這樣大小的行星所截獲的熱功率不過17×1017瓦,卻相當於當前地球總發電力的一萬倍,而且千萬年來太陽都保持著這種效能。

    但太陽能為何迄今尚未廣被採用?主要是由於它易受氣候影響,而且到達地球時過於分散,在夜晚、雲天,甚至污濁空氣中,都會減低20%的效能。要收集陽光,最重要的是,得有規模龐大的工廠,包括精心設計的儲存系統。

    美國機械工程協會會員彼得•葛萊瑟(PeterGlaser)提出一種大膽的構想,認為我們可以直接利用人造衛星來收集太陽能。只要把鑲滿太陽電池的太空板,連結在同步衛星上,高度為22,30035,600公里),就可將太陽能用太陽電池轉換為電流,流過3.2公里長的超導體軟管電線,到達人造衛星,再經由人造衛星轉換為微波;它可不受大氣層的雲層的阻礙而傳到地球,再由地面上的天線整流裝置轉換為直流電。除了春分秋分短暫時間外,這樣的人造衛星可以全天候曝露在陽光下,如果再發射兩個這樣的裝置,適當的置於軌道上,則不會有照不到太陽的時候,到時便可產生源源不絕的電力,並可免除地球上的儲存系統。

    這個構想可行性如何?過去數年,許多專家不時集會討論。最近,美國一本期刊「Journal of Microwave Power」指出完全可行,如果成功,人類將受益無窮。

    在地球赤道上空,3哩寬的太陽電池太空板,會產生1.68×1015瓦電力。以目前技術水準而言,百分之八的電力,亦即1.34×1014瓦,已足夠全球所用,此種裝置每年可產生1.17×1015度的電力,超過1980年所需求的二百倍,另外尚可用來蒸發海水湖水,控制部份地區的雨量、增加水力儲能、調節冰凍地區氣溫以及其他用途。

    這種裝置的部份組件,目前垂手可得。其動力產生,轉換和傳送件,和過去數年太空計畫的組成件相似,另外諸如電池製造,發射衛星、方位控制、軌道高度、電力轉換系統及太空站遙控等,都不是新花樣,主要是此種規模史無前例。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一位官員稱,以目前技術,要生產全美十分之一的電力,裝置重量將達200,000噸。未來發展,是將效能提高和把重量降至50,000噸或20,000噸以下,這就與地球──軌道間發射系統的載重力相當了。

    這座「太空能電廠」尚有下列數種條件:

1.軌道特性:必須經常保持太空板曝露在陽光下,且能將電力傳送到地球的特定區域(天線位   置)。

2.高效能的太陽能轉換裝置,(起碼80%以上)

3.傳送器須能將微波傳到地球接收站,而避免大氣吸收及散射。

4.地球接收站要有接收動力的能力,且能將它輸送到電線上。

    動力轉換裝置全靠矽太陽電池,這是「遊騎兵」、「水手」和「測量者」等太空船以及幾乎所有無人太空任務中的主要動力來源。若作為商用動力轉換裝置,電池的用途受到低效率和高價格的限制,一枚的太陽電池,只有10%的效率,卻值美金4元。這種細鑲在太空板上的太陽電池,其效率需達80%以上,而且造價僅合美金4分,尚待電池製造廠的研究,以敷未來太陽能電廠的使用。

    傳統的無機單晶體半導電池最大理論效率是24%,但葛萊瑟和其同仁,發現了一種具有半導體性質空板永遠對著太陽。微波產生器中的輻射天線則將電力射到地球上的接收天線。

    下面所舉例子是能產生一千萬瓩的「太陽能電廠」,這些電力足夠紐約市及近郊所用。以目前太空電池的效率言,太陽收集器約有64平方公里的面積,太陽能由此收集,轉換成直流電,沿著22公里長的輸送線傳至微波產生器;這條輸送線為超導體製成的,其目的在於減輕重量和保持電力損耗,而且要使太的有機化合物,其分子的半導體特性與無機半導體截然不同,因此它的效率大得多,其特性不同係由於在傳統無機單晶半導體電池內,必須光子的能量夠大才能使電荷移動,然而在高分子量的有機系統中,電荷除了可以在分子之間運動之外,還可在分子內移動;也就是說較低能量的光子就可使電子移動。此外有機半導體較無機半導體有更高的效率。

    80%的轉換效率,可令商用太陽能的前途改觀;只要8.7平方哩的太空板收集器,即可產生供應美國東北部所需的電力,而且裝備重量減到160噸,這是值得一試的太空計畫。

    微波電力傳送系統是由三個主要部份組成的:1.微波產生器──亦即由太陽電池到微波動力的直流電輸出轉換器。2.射束形成器──亦即由輸送天線將微波變成細小射束。3.微波收集與再轉換器,亦即由接收站收集能量,再轉換成日常用電。

    當一千萬瓩的微波射束射向地球,由「整流天線」(rectenna,包括接收天線和整流器的裝置)接受,並轉換成直流電,然後由超導體輸送線接到全球用電網路上。

    研究指出,以目前狀況而言,雖然太陽能電廠費用要超過其他電廠兩倍以上,它卻有下列三大優點:

1.節省控制污染費用:污染是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或核能電廠所不考慮的,卻將禍害加諸公眾身上。

2.地下輸送電線:在人口壓力和土地增值之下,將電線轉入地下,可使土地得到雙重利用。

3.社會價值:太陽能電廠根本不會使礦區倒塌,傷及礦工,也不會使城市居民受污染的慢性侵襲,不會產生「寂靜的春天」,更不會無謂地大量消耗自然資源於工業上。就憑這第三項優點,已足夠動工來研究太陽能電廠了。

    未來,太陽能的大規模使用前途似錦,並在組織全球性股份有限公司的情況下,將使人類同心協力利用太陽能改善環境,縮減人口爆炸危機,解除能源困擾並提供更好的發展。

    總之,人類將駕駁太陽能,屆時「太陽能經濟政策」會取代目前的經濟政策。如不發展太陽能,我們就可想像,當煤、石油及天然氣告竭之時,我們的後代會譴責我們,因為我們浪費了這麼多的天然資源。他們要說:「你們使用200馬力的引擎只是用來載送一個人上下班;你們譏笑那些拿可用作肥料的牛糞當燃料的祖先們,可是你們卻拿有限的有機化石燃料來燃燒;你們不但用來運轉高溫引擎,甚至低溫運轉也用,還有,如烹調、取暖、房子冷氣、水的蒸餾,都可用太陽來做的工作,你們都拿煤、石油和天然氣來燒,害得我們什麼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