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

 林健群 (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上一頁:第一章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材料〉] [回論文目錄]

第二章 科幻小說的名義與要素

  「科幻小說」,是「科學幻想小說」的簡稱,它是科學時代的新興文類,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而在中國,自晚清時期由西方傳入也將近百年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從早期受到西方科幻小說譯本的啟發開始嘗試創作,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具有中國風格的科幻小說;對於科幻小說的義界,也從晚清時期「科學小說」的籠統概念,到近年科幻本質的「科」、「文」爭議,無論在創作或理論上都有長足進步。然而回溯晚清時期,當時尚無科幻小說之名,科幻小說散佈在各種小說類型中,因此,今日研究晚清科幻小說必須先確立科幻小說的名義,作為判斷科幻小說的標準,以從中抽繹出具有科幻性質的作品。
  科幻小說既是西方傳入的小說文類,故應先對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有一約略的認識,其次再探討中國「科幻小說」名稱的形成,最後參酌各家對科幻小說的定義,藉由科幻小說要素的分析,歸納得出本論文科幻小說的定義。

第一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
  今日西方「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簡稱SF,名稱的出現是經過了相當時期的醞釀。從1818年瑪麗.雪萊 (Mary W. Shelley,1798-1851) 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創作開始,雖被公認為第一本科幻小說[註1],但在當時仍不被承認是一種新的文學類型[註2]。之後歷經了法.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與英.H.G.威爾斯(H.G.Wells,1866-1946)兩位科幻大師的努力提倡[註3],然而「科幻小說」的名稱仍未被使用[註4]。一直到了1926年「Science Fiction」一詞才在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1967)的鼓吹下產生。到了1949年,杭尼(Charles D.Horning)以「Science Fiction」為名主編的雜誌印行,「Science Fiction」自創立以來正式能夠單獨使用,終於成為社會大眾所了解與接受的文類專詞,而沿用至今。更替過許多不同的稱呼[註5],已創作逾百年的科幻小說終於正名為「Science Fiction」。
   西方自從進入科學時代之後,科學的影響力日增,在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顛覆了人類的生產方式與生活形態,緊隨而至,科技快速的發展,迫使人們接受科學時代所帶來的改變,這連串的刺激不僅扭轉了整個西方社會歷史發展,也強烈地衝擊著人們的心靈,使之不得不對科學的變化進行思索,於是「科幻小說」就此產生。

一、 萌芽初創時期[註6](1818-1910)
   在科幻小說萌芽初創時期,科幻創作普遍呈現出探索性格,作家嘗試將科學引進固有小說中,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弗蘭肯斯坦》即是出於寫作恐怖故事的動機下,嘗試以科學造人作為故事的架構。1863年,凡爾納的處女作《飛船上的五星期》(Five Weeks in a Bailloon)原本也是為了增加探險小說的新奇感和吸引力而將新科技發明引進小說中。新奇的科幻技巧,很快獲得作家與讀者的注意[註7],各種類型小說中的科幻描寫被試驗著,「雪萊夫人寫歌特式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偵破案件」[註8],多元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科幻流派,奠定後世科幻創作的基礎。其中,尤以凡爾納和威爾斯在科幻理論與實際創作上影響最大,「由於他們共同的奮鬥,使科幻小說正式成為文學中的一個支派」[註9]。然而科幻小說初創時期游移未定的創作模式衝突,導致兩人彼此相互非議,凡爾納批評威爾斯的科學幻想是「毫無科學依據的欺人之談」;威爾斯則反譏其「孤陋寡聞」認為「創意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註10]。兩人對於科幻創作認知上的差異,各自引領科幻小說朝向不同的方向發展,科幻小說的風格也大致以此二觀點區分為兩派:

(一) 凡爾納派:
   著重科學性,以自然科學為主要表現內容,追求複雜情節與高科技場景,強 調從現有科技成就出發,通過嚴格合理的邏輯推理,創造驚人的科學幻想,其所展現的科學成就是極有可能實現的。

(二) 威爾斯派:
   著重文學性,以社會科學為主要表現內容,刻畫人物性格與表現人物思想, 科學內容是為了描寫人物而服務,關注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與社會意義。

  因此,講究科技描寫的凡爾納派又可稱為「硬科幻」;偏重社會問題思考的威爾斯派則被稱為「軟科幻」,構成了日後科幻小說發展演變的兩個極端。

二、 黃金時代(1926-1960)
  1926年,根斯巴克的「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第一本專門性科幻雜誌創刊,開啟科幻小說創作出版的持續高潮,進入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百餘年科幻小說的經驗累積,使得科幻小說創作模式漸趨穩定[註11];加上科幻活動家的積極組織[註12],大量的科幻作家與優良作品一時湧現。第二次大戰開闊了人們對科技發展的視野,輔以電視、有聲電影、無線廣播、連環圖畫等新興傳播媒體的運用,充斥著驚險情節,奇異場面與高科技爭戰的科幻描寫,成為一股席捲西方世界的風暴。

三、 新浪潮(New Wave)時期(1965-1975)
   科學技術「硬體」的感官刺激,雖然迅速擄獲了讀者的注目,穩固了科幻小說的群眾基礎,然而卻也引起了科幻創作界的反動。隨著戰爭的結束,現時生活中代之而起的種族、環保、社教等課題,成為偏重科技成就的傳統科幻小說內容上的缺陷;黃金時代熱衷的科技題材,也在不斷的複製重組中失去了新鮮感。「新浪潮」運動因之而起,部份科幻作家亟欲擺脫傳統科幻小說的限制,企圖提升科幻小說的文學地位,於是「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的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註13],努力學習吸取主流文學的寫作技巧,並刻意迴避傳統科幻小說的科學描寫,此時期的作家專注在科幻創作的文學技巧與現時思索的追求。

四、 賽伯朋克 (Cyberpunk) 時期(1975年之後)
  正如「新浪潮」對傳統科幻的反動,「賽伯朋克」運動亦是因對「新浪潮」的不滿而發起。「新浪潮」過分的向主流文學靠攏,引起其他科幻作家激烈的抨擊,「『新浪潮』就是使科幻小說放棄自己的價值、傳統,並讓主流文學所取代的一種努力」[註14]。科幻作家從「新浪潮」教訓中,更深的體認了科幻小說的科學特質,積極開發現代的新科技題材,使科幻創作又重歸科技的描寫;另一方面也正視到傳統科幻小說文藝性與時代性的不足,兼顧了科幻小說的文學與思想價值。「賽伯朋克」運動擷取了西方科幻小說發展成就,指示了創作科幻小說「科學」與「文學」合流的趨勢。

  綜觀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自凡爾納與威爾斯開創了科幻小說的兩大類型後,從黃金時代的著重表現科技場景到「新浪潮」的片面講究文學技巧,科幻小說的創作特點在發展淬鍊中逐漸成熟。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就是在「硬科幻」與「軟科幻」兩個極端間擺盪,尋求平衡的過程。

[下一頁:第二節〈中國科幻小說的定名〉] [回論文目錄]

附註:

[1] 余俊雄提及《弗蘭肯斯坦》「之所以被西方大部分的文學史學者認為是第一部科幻小說,主要是作品中應用了科學知識,使人類的幻想具有科學道理。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對知識的追求與渴望」。參余俊雄〈科學幻想小說溯源〉《科普創作》1980:2,頁34。 
[回本文]

[2] 吳岩認為在科幻小說萌芽初創時期,科幻作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式樣的作品;即使意識到了,作家也不會刻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以避免來自讀者與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參吳岩〈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95-96。[回本文]

[3] 凡爾納與威爾斯同屬於科幻小說萌芽初期的作家,兩人不同的創作風格,開拓了日後科幻小說發展的兩個主要流派,因此備受後世科幻作家推崇。後人尊稱凡爾納為「科幻小說之父」;威爾斯可說是科幻小說的大將軍。參杜漸《世界科幻文壇大觀》第一冊,九龍,現代教育研究社,1991,頁17,頁51。[回本文]

[4] 科幻小說這一文類,在十九世紀末期是以「科學傳奇」(Scientific Romance)名義,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威爾斯首部科幻小說《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en)當時即是以「科學傳奇」發表的。[回本文]

[5] 在「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定名之前,曾經還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Scientifiction,Scientific Fiction,Scientific Romance……等。[回本文]

[6] 吳岩將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分為四個階段。下文所據之分期皆從其說。參吳岩〈西方科學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91-119。[回本文]

[7] 凡爾納在創作《飛船上的五星期》之後,曾寫信與朋友說:「我剛完成了一本小說,在手法上那是一種嶄新的嘗試,如果它能獲得成功,我就挖到一座金礦了」。轉引自大衛.凱爾《科幻歷史圖說》,台北,照明,1980,頁13。[回本文]

[8] 見吳岩〈西方科學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96。[回本文]

[9] 見大衛.凱爾《科幻歷史圖說》頁22。[回本文]

[10]參大衛.凱爾《科幻歷史圖說》〈文人相輕自古皆然〉一段,頁25。[回本文]

[11]吳岩指出黃金時代人們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在創作模式上共同遵循著某一固定的模式:(1)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的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幾個恢弘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的思考。參吳岩〈西方科學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103。[回本文]

[12]吳岩認為經過雨果.根斯巴克出版科幻雜誌啟蒙讀者,與約翰.坎貝爾聯絡團結與指導培養科幻作家的積極活動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象。參吳岩〈西方科學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96-97。 [回本文]

[13]同註8。頁104-105。 [回本文]

[14]14此語乃1971年,科幻評論家約翰.皮爾斯(John.J.Pierce)所言。轉引自吳岩〈西方科學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小說教學研究資料》頁111。 [回本文]

[下一頁:第二節〈中國科幻小說的定名〉] [回論文目錄]

感謝林健群先生提供精彩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回「科幻時空」 ]    [ 回新客星站首頁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