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科幻評論

 
   
 穿上太空靴的諾斯特拉達姆斯

  ——科幻小說的未來╱歷史預言

◎ 陳國偉(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

THE TRUTH IS OUT THERE 真相就在遠方----《X檔案》

  二○○○年的九月,美國亞特蘭提斯號在卡納維爾角升空,展開國際太空站搭建合作計畫,為人類在地球以外的空間建立第一個根據地,補充設置各種生活用具,讓太空站達到可以居住的水準。第一名華裔太空人盧傑也走出太空船,與俄國太空人進行六個半小時的太空漫步,連接電力及通訊系統。
  這景象似乎讓人熟悉得再也不過了,經由庫柏力克改編小說拍攝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我們看見了由超級電腦駕駛的太空船,載運人類前往木星探險,月球上早已建立人類長期居留的基地,輪型太空站也成為太空旅行的中繼補給站,地球以外有其他的人類(或可稱為智慧)已是確定的事實,甚至他們與地球還息息相關,種種的一切,早就經由電影導演的鏡頭呈現出來。

  但其實這些創意並非電影導演憑空想像而來,當我們讚嘆庫柏力克的影像美學,或是諸如楚浮在《華氏四五一度》、詹姆斯惠爾在《科學怪人》中所掀起的震撼時,其實我們不曾知道,這些電影情節,其實都來自於文學家之手,是一本本精彩的科幻小說所提供的美麗遠景。

未來世界的史詩敘述
  葉李華曾對科幻小說作如此定義:「現在絕不可能,但未來一定要有可能」,於是在科幻小說中,作家與讀者最關心的往往便是「未來會怎麼樣?」「未來人類會變得怎麼樣?」於是作家開始在小說中營造未來世界,然而,人類的想像能延伸到多遠?未來的概念實在太模糊。於是小說家尋求文學及歷史的源流,以神話及史詩式的敘述方式,架構未來世界的可能。
  在西方被譽為當代三大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的代表作,四部太空漫遊系列《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天下文化出版)即是以人類追尋自我起源過程作為主題的「史詩」,其英文原著即以「Odyssey」貫串為名,就是引自於希臘史詩中Odyssey歷盡險阻,最終歸返故里的典故,以點出未來1000年人類為尋找自我起源的歷程與艱辛。而同樣在台灣,洪凌也以奧狄賽(Odyssey)為意象,創造星艦「漂流號」歸返故事,從《宇宙奧狄賽》(時報出版)到最新作品《星石驛站》、《光之復讎》(成陽出版),一系列營造出異世界的歷史譜系。
  在日本膾炙人口的《銀河英雄傳說》(尖端出版),作者田中芳樹即是利用古希臘與斯巴達歷史作為模型,創造出「聯邦」與「帝國」兩個政治體制╱國家間的征戰,預言未來星際的「銀河系史」,並討論歷史的弔詭與縱橫在其中人的宿命及際遇。張系國的「城」三部曲《五玉碟》、《龍城飛將》、《一羽毛》(知識系統出版╱洪範發行),同時揉用古羅馬、巴比倫、中國三種文化元素,寫出未來時代的星際移民史,其中的元老院體制、銅像教與青蛇幫、閃族及蛇人族、索倫城的巴比倫意象,在人類的文明遺跡中各有所據。
  華人科幻小說家對於將歷史事件融入科幻情節,尤有所好。其中倪匡擅長運用民國史實,創造如有地方幫派背景的《木炭》(風雲時代出版)、紅衛兵串連時期背景的《風水》(風雲時代出版),其出入史實的能力堪稱一絕。最近甫得到臺灣皇冠百萬小說獎作品《北京滅亡》(皇冠出版)中的作者張草,即利用明朝天啟六年五月北京所發生的大爆炸作為故事起點,企圖對這不明原因的異聞做出解釋。
  用神話式的史詩創造科幻異世界,滿足人們求新求變的快感,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了另一個美麗未來╱異世界的可能,撫平對於現世的不滿。而串連史實的敘述結構,既開發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僵化認識,給予事件新的詮釋,也讓小說染上一股時光的古典嗅味。

下一頁

原刊載於中央日報副刊【出版&閱讀】2000.10.11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未經原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連結※
◎【科幻時空

本網站由「新客星站」 維護與管理
 

回新客星站首頁

 科幻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