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德先生•賽先生•幻小姐

 1982年文藝節聯副科幻小說座談會


[上一頁:引言] [回目錄]

•第一議題•科幻小說是什麼

黃凡:
  現在科幻小說的定義很混亂,國內是如此,國外可能也是。
  我認為有三種說法比較接近科幻小說。第一類叫科技小說;第二類叫科幻小說;第三類是幻想小說。
  「科技小說」的科學理論、科學背景非常重要。譬如有一部小說「聯合縮小軍」,主要是探討人類血管、醫學外科的各種問題,作者得具備很專門的醫學知識才能討論這專門的問題。由於它的專業性太強了,可能影響到它的小說情節、小說性格,所以內容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幾位主角,因此小說情節部份就顯得很弱,而把主題放在醫學的教育性上。這就是科技小說。又例如一位太空科學家寫一部在月球生活的書,為了使一般人能接受,加入了一些小說的情節,但主題依然是在專業方面,這小說性較弱,是科技小說。
  「幻想小說」,例如倪匡的作品,科學知識背景較少、較薄弱,最主要部份是「想像」,是不可能、不可思議的事件。一般讀者都可以接受,等於是一種以通俗性、娛樂性為主的小說。
  我覺得「科幻小說」,應該是科學、幻想成份各佔一半。如果太偏重科學,看起來像一篇理論;如果太偏重幻想,則變成通俗性、比較膚淺、科學知識薄弱的小說。

黃海:
  我最先寫科幻小說,是因為接觸到國外的科幻小說,引起一種好奇心,於是自己開始摸索。那時大約是民國五十八年左右,科幻小說沒有什麼理論上的支持,直到張系國先生把國外的一些觀念帶回來。張先生的觀念是很正確的,把目前國外發展的趨勢引進,做為國內作者的參考方針,從這裡我得到很大的幫助。
  「科幻小說」的界說,的確在國內很混亂,很多讀者或編輯先生對科幻小說的觀念也是非常模糊。尤其科幻的「科」字,他們一直認為離不開科學。我接觸到一些資料,而且從事出版社工作,我了解國外的作家科學和幻想已經結合在一起,很難清楚地劃分科學成份如何,幻想成份如何。但是有個趨勢──幻想的成份正逐漸加重,科學成份則逐漸減少。這可能因為國外作者在各種不同嘗試之後,朝向一種高層次的演變。
  科學也許可以從廣義上解釋為社會科學,科幻小說就可稱為「社會科學幻想小說」,這樣就比較能合乎今天的發展趨勢──科幻小說不再僅限於自然科學的幻想小說,而是廣義的成為包括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幻想小說。
  什麼樣的小說才算「科幻小說」?目前在國內很需要作者多做努力,不斷地實驗,拿出作品來,然後大家再討論,比較容易有具體的結果。
  在日本,科幻小說是科幻和偵探結合在一起,倪匡的小說或可說屬於這類。科幻和武俠小說結合,可能變成「星際大戰」那類武俠小說。科幻和恐怖結合,變成科幻恐怖小說。這些科幻小說,在我們看起來,是不該列入科幻的文學正統裡面。我們應該討論的還是科幻的文學,科幻如何文學化,以及如何提高層次的問題。
  怎樣提高科幻的文學層次?我想幻想的成份應該佔得比較重些才好。目前科技社會已經複雜到不是一般文人甚至專家所能了解的層面,假如一位作家去了解每個層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現代科幻小說的趨勢,是儘量用想像去解決科學上的問題,而不去處處受科學理論的拘束,寫出來的作品變成科技小說。所以我層在中央日報寫過一篇文章,不希望大家誤會科幻小說為科技性的小說;純科技的小說,只是在解釋科學,它的功用可能會減低。
  什麼樣的小說才算科技小說?有待努力的就是作者拿出作品來,以實例來討論;然後多引進國外,如各國最佳年度小說選,從裡面得到一些借鏡,讓我們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小說。

沈君山:
  我對於科幻小說完全是外行。
  有句話說「文以載道」。科幻小說也可以這麼說:用科學和幻想結合起來,帶出一些你所希望傳達的訊息。
  這或許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武俠小說來比較;科幻裡新奇、吸引人的東西,等於武俠裡的機關佈景、比武時各種招術一樣。另外一方面,除了熱鬧以外,科幻小說可以有更大的天地,用很廣的幻想天地來談一些問題。
  科幻小說不同的地方,就是「矛盾」與「衝突」。在古典小說裡,最好的小說都是一些無可奈何的衝突、人性的各面,無所謂善與不善、善與惡的明確劃分。從希臘古典悲據到白先勇的小說,都是以當時代來表現人性各面的衝突。
  在科幻小說裡,把這種衝突更加拉長。因為科學加上想像可以把科技的進步、價值的觀念,人所遇到的問題,科學中「未來邏輯」帶引來對社會結構的衝擊、對現階段遵循的倫理、道德,將來可能會引起改變……這些問題提出,因此衝突就拉長了。
  我想可以這麼說,科幻小說可以把時代超越到將來去,找出科學極端發展下對人類帶來的衝擊。譬如「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都有這種情形,把這個時代的衝突帶到將來,這應該可算是廣義的科幻小說。
  倪匡的小說,非常的熱鬧,很吸引人,但沒帶什麼「訊息」;而張系國的小說,經常希望把時間的演進所帶來的衝突在作品裡表達出來。這個時代的衝突如果用一般方式寫,這種寫的人太多了,很難突破,就像唐詩到宋就變詞,詞後就是曲一樣,小說從古典的方式到用科幻的方式寫作,因為有新的背景,可以有新的表現。

鄭文豪:
  界說,張系國先生在很多篇文章裡已分得很詳細了。不論機關佈景、愛情、文以載道派,張先生在國外看得比較多,我想界說應該可以如他所分。
  科幻小說大體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走通俗路線,娛樂的;另一種比較有哲學意味,如張系國先生翻譯的「海的死亡」,裡面的幾篇,形上的境界是很高的。這或許可以說是比較粗略的界說。
  什麼樣的小說才叫科幻小說?現在似乎是帶有科學觀念才算科幻小說,但是我想有哲學意味的,也可以把它歸入到科幻小說範疇裡,這種科學成份比較少。像「海的死亡」,哲學意味重,科學意味少。

楊萬運:
  「科幻小說」這個名詞的含義,第一,是不論多少都要根據一些科學常識;第二、一定要富有幻想;第三,是小說就要有:人物、故事、結局、起承轉合。如要問小說裡面應有多少幻想、多少科學的話,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如果我們把它劃一平行線,左邊是幻想、右邊是科學的話,在此線上任一點不管偏向科學、或偏向幻想,都算是科幻小說。
  最早「科幻小說」這個名詞是由Hugo Gernsback提出。他說:「一定要某方面多多少少有科學的根據或背景的小說,才是科幻小說。」這樣就是不論幻想佔多大成份,但是總要有科學的背景或情節。
  年輕人常在科幻小說中多些幻想;中年時或喜歡多一點科學,使自己較容易被說服;所以到底科幻小說應該有多少幻想及科學,就看讀者的興趣而定。

戴維揚:
  當教授下定義就要找字義,且聽我一個字、一個字的下界說。
  「科」字英文是Science ,拉丁文本義是Knowledge 「知」,所以「全知的神」,我們平常說Omini-Science 。所以Science Fiction簡寫就是S.F.。後來「S 」改成為強調「知識」,而不是所謂的科學主義,換句話說,變成是根據「科學的精神」,就是「求知」的好奇心。
  「幻」在拉丁文的意思有兩層,牛津和劍橋的名教授C. S. Lewis 有一篇「The Meanings of Fantasy」,從文學上來講,幻想一定是一種想像、一種夢想、一種希望的體現。中國「想」這個字很奇妙,上面是「相」,是一個具體的相,下面是抽象的「心」,這兩方面合起來叫做「幻想」。
  Fantasy 和小說:小說英文可以是 novel,也可以是fiction 。如以Science Fiction 來說,就比較強調「創造」、「幻想」的 fiction 。張系國認為該強調幻想,我想有道理,因為照字面是Science Fiction 不是Science Novel。
  Novel 的字義是"something new",是強調「新」的。
  我個人覺得「科幻小說」四個字,如果照比例可能是:科佔四分之一,它是「硬體」的工具;幻佔四分之三,是「軟體」的思想;小說是作家心靈已呈現出的成果。如此分析,張系國先生最近提出的定義是非常健全的。照字面、學理都很正確。
  佛洛斯特寫了一本「小說面面觀」,在小說方面他認為需具備六個條件: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示與節奏。在這裡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通常我們在國內都忽略了,我們想的「幻想」只是「空」的那一面,而不是那可實現的理想的藍圖。譬如路益師也特別強調「幻想」並不是「不可能」,而是「可能體現的心圖,它是人類的希望,希望是可能具體化。」而佛洛斯特把幻想和預言分開來,是希望把預言投射出來,那是將來的「烏托邦」,是可以實現而非虛無的,是我們關懷人生的表現;所以我想科幻小說最終的目的,還是「關懷人生」,盼望由此帶給人類更光明的前途。

張系國:
  我們對科幻小說的界說已經談得差不多了。大家的意見都逐漸趨於同一方向。可是我們應該更進一步討論兩個組成的元素:「科學方面」和「幻想方面」。尤其對很多年輕朋友,究竟科學在科幻小說佔什麼樣地位?是不是需要有嚴格訓練才能寫科幻小說?這些問題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們現在進入第二主題,請沈君山先生先發言。

[第二議題:科學在科幻小說中的地位] [回目錄]

摘自張系國編《當代科小說選 II》,知識系統 (1985) 


[ 回「科幻時空」 ]    [ 回新客星站首頁 首頁 ]

本網站由「新客星站」 維護與管理
若有網頁瀏覽問題,請洽「新客星站規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