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客星站首頁  德先生•賽先生•幻小姐

 1982年文藝節聯副科幻小說座談會


[上一頁:科幻小說是什麼] [回目錄]

•第二議題•科學在科幻小說中的地位

沈君山:
  科學在科幻裡要有多少重視?站在小說文學的立場上,最好是不違反已知的科學常識。再進一步,消極的是不違反科學已知的事實。
  很難講怎麼去劃分「常識」與「事實」。常識,就是一般人都有的科學知識。但是並非每個科學已知事實都能避免,因為真是如此,幻想就不能發揮了。
  科幻與科學是不同的。科學一定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對將來不知道的不能亂說。科幻可以說不知道的東西,但把已知道的反過來說原則上是錯誤的,但為了文學的氣氛,太墨守這情形也很難做。
  我還是拿武俠小說和科幻小說來做一比較。武俠小說以還珠樓主和金庸舉例,還珠樓主各種招數、機關佈景都出現;而金庸的小說就比較平易,是事實的,借用武俠為背景來諷刺一些事情。金庸小說裡有個「大手印」,大手印看起來是套功夫,一般人看不會有什麼反感,但讀物理的人知道,由溫度低到溫度高是違反事實,可是看小說時卻一笑置之。但有的武俠小說寫得太離譜,就變成封神榜神話小說了。
  科幻小說裡「時光隧道」,在外國科幻小說、電影用得最多。系國的「傾城之戀」,是他的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談未來和過去。可是把未來帶回到過去,是違反事實的,但是看時讀者並不反感,就是因為被氣氛所感染,而沒去想科學上的可能。
  科幻小說作者是不是應該具有科學訓練?我想是的。因為有科學訓練,等於多了部字典,更能自由發揮,而且發揮的時候選擇的天地也比較廣。
  科幻小說對推動科學有正面作用或負面作用?我認為這要分清楚,科幻小說就是科幻小說,不是科技小說,寫小說的人自己要弄清楚,不要把科幻與科技混淆。這樣,不會有反面的作用,也許反而有正面的作用,使大家由科幻而產生對科學的興趣。有的寫科幻小說的人,自己跨到科學的領域裡。如飛碟、不明飛行物、外太空人第三類接觸、星際大戰,這在科幻小說是可以的;可是像「史前文明的奧祕」這類科幻作品,把明明在現今科學知識裡已經排除掉的,像飛碟、外太空人這類的可能性,還拿來做為一個事實,這就不對了。
  科幻小說的作家和推動者,首先應把科幻、科學分清楚,寫的時候要讓讀者看了之後感覺科幻小說就是科幻小說,就像武俠小說就是武俠小說,現在不會有人看了武俠小說還上山行道,認為得道下山就可以天下無敵了。所以科幻小說的負面作用是有限的,應該是有正面作用的。

張系國:
  我想補充一點,君山兄剛才提到科幻小說用到的某些約定俗成的手法,不合乎物理或其他科學原則,如時光隧道、時光轉移。為什麼會用這些東西?是小說家取個巧,因為要把現代、過去做個對比,就必須用時光隧道這個東西。因為太空遙遙闊闊,要把人從一點轉到另外一點,必須用它。這等於武俠小說中的凌空虛步,或是土遁,即使大家明知是違反科學,卻把它當做小說裡的取巧。像從前寫戀愛小說,寫到床戲就第二天早上了,這就是取巧。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可以容許的。

沈君山:
  情節跳過是取巧,並沒有違反科學或事實。我剛才並不是反對用時光隧道等,而是覺得不能用得太多,用多了會影響對小說的欣賞,而引起反感。

黃海:
  科幻小說裡太過分強調科學的話會變成「偽科學」,說得好聽一點是「超科學」,是會被批評的。最好是在現有的科學基礎上做合理的想像。
  沈先生談到科幻小說作者要有科學的訓練。我想再補充一些。這要牽涉到科幻小說發展的歷史經過,有兩個例子可做為很好的代表。一個是美國太空船登陸月球:一百年前法國有位科幻小說家寫了一本登陸月球經過,他的想像與一百年後的事實非常接近,太空船的名字、三個人乘坐、降落的地點、發射的地點、繞月的經過、速度都很接近。我想科幻小說在過去曾刺激科學的發展是毫無異議的;但是目前似乎不太相同,現在的科學好像不再需要科幻小說來刺激發展了。

戴維揚:
  中國第一次進入西方的小說,是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小說寫的就是登陸月球的事。這好像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黃海:
  這是純粹幻想性的,沒什麼科學性。

戴維揚:
  我不同意。fiction 是一種發明,科學也是一種發明。科學如果界定為已知的,那是硬體的存在;如果科學把它變成科學精神的話,那是屬於軟體的思想,是一種發明。問題是,登陸月球,阿姆斯壯這個人是具體的,但我們的思想先到。如果人類沒有這種衝動要踏上月球,那就不可能呈現具體的事實。好夢是可成真的。

黃海:
  再舉第二個例子,也許和科學沒有關係,但是很有趣。一九一二年鐵達尼號在海上撞到冰山,早在發生此事的二十年前,一八九二年時,一位英國的作家寫了撞冰山的經過。輪船的名字相近,大小、噸位、救生船的數量也很接近,為什麼會這般準確性的預知到未來是很奇妙的,這是超乎科學、現有邏輯的想像,是在科幻小說範圍之外的。
  另外,美國一九四四年試驗原子彈時,官方發現有本雜誌的通俗小說把原子彈的機密洩露出來,他們查到這家雜誌社,發現原子彈實驗中心買這本雜誌的人極多,也就是說從事原子彈發明的科學家,對科幻小說中原子彈的製造非常感興趣。
  以我從事科幻小說創作的經驗,我覺得過分重視科學的話,對創作科幻小說者是相當大的阻礙,因為作者不可能了解每種科學精深的部門;但是,當然我們科幻小說的創作者應該對通俗的科學、尖端的科學將來的發展有所了解才行。

黃凡:
  從事科幻小說的創作,出發點可能有好幾個。例如:好奇心,當他晚上抬頭看到宇宙如此浩瀚,把自己的心靈超越到地球以外別的地方。也有一種出發點,是對現狀不滿,希望藉未來事件來批判現實。還有幾種心態,我不一一列舉。
  科幻小說、科幻文學被摒棄於正統文學之外。這問題就我而言,我認為現在科幻小說幾乎也可被視為正統文學,我個人就是從事這種嚴肅文學創作,藉著科幻來表達我一些嚴肅的想法。
  我認為正統文學是以「人」為出發點,完全描寫人的處境。藉著科幻、未來世界的探討,立足點還是在現實、這個時代,這種立場就可以漸漸接近嚴肅文學。像「一九八四」這類的書,完全以現代為起點,但它是以個人為出發點,描述未來的政治制度對各方面的影響,這種小說性就比較低了。
  現在像心理學、行為科學方面的小說,因為完全是探討人的問題,所以被視為正統文學。
  以我個人立場而言,如果有人喜歡寫通俗的科幻小說也可以。科幻小說包羅萬象,現在科技知識太廣泛了,像遺傳工程學,一方面是人的問題,一方面似乎超越想像之外。我自己創作的方向,是以非常嚴肅的立場假藉未來的狀況;或是發生在過去,是一歷史但不是真實歷史事件,這也屬於科幻小說,我也願意這樣去努力。

鄭文豪:
  我剛才說科幻小說界說有兩種,一種幻想成份較大,一種科學成份較大。
  幻想小說作者,所受科學訓練是不必太嚴謹,幻想小說裡的科學成份已經很少了。科學的成份較多的小說,作者所受的科學訓練就必須比較嚴謹,正如沈君山先生剛才所說,可能會影響因果率、現有的邏輯。
  有些人認為一般人看科幻小說分不清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幻?這是科幻小說的負面作用。如果使讀者因看科幻小說,而對未來有所憧憬,就是正面作用。

楊萬運:
  在美國有人稱 "Science Fiction" 為 "Fantasy & Science Fiction",因為幻想成份同樣重。我自己認為科幻小說和普通小說是一樣,內容不好的對讀者就有壞處,寫得好對讀者就有好處。正面的好處很多,法國作家 Cyrano De Bergerac 是十七世紀的人,寫「登陸月球」一書,他提到火箭 (rocket) 這個字,後來我們使用火箭這個字即源自他。
  另外,我們現在所講的科幻小說之父 Jules Verne,他寫了著名的 "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 一書,雖然,一百年後科學家才發明潛水艇。但是就引起對海底探險的熱忱,他也具有貢獻。
  科幻小說除了能夠刺激發明以外,也可以諷刺社會、反映社會、可以供娛樂、可以增進知識和幻想。一般小說有多少好處,科幻小說就有多少好處。
  剛才黃凡先生說把科幻變成嚴肅的正統小說不是不可能,這種小說可使年輕人想像力更豐富。現在中國人思想上好像是穿了瘋人穿的緊身衣,不得自由。亞弦先生曾說他在東吳教書,有一次,他讓學生寫幻想的東西,學生都沒辦法著手。我想讓他們看科幻小說,可引導他們更多幻想也是很好的。科幻小說多半談將來之事,也有談過去的,有時可以使人們看自己看得更清楚,如站在地球之外看地球。
  Arthur C. Clarke 在人造衛星發明前三十年他就說可造衛星傳播訊息。這也是刺激發明的一例。我覺得現在發展科技和創作之時來談科幻小說是最適合不過了。

戴維揚:
  我又要開始掉書袋了。
  科幻小說「科」與「幻」之間有沒有衝突?不應強調衝突面。已知與未知是該相關聯的,是未知帶動已知,或是由已知出發到未知。
  「科」好像是個「科先生」,「幻」好比「幻小姐」,科比較硬一點是硬體的,幻是軟體。現在西方比較流行「科技小說」,有它的背景,因為他們科學的發展比其他落後國家發達。譬如美國、日本閱讀科幻小說非常流行,所以他們看得津津有味,中國人讀武俠小說比較入味一點,看科幻小說、科技小說,就不帶勁。大部份寫科幻小說的作者學養也有問題。有關科學的一般常識出了問題。如果寫了許多都是違反已知的事實,知識份子看了就會倒胃口,認為那根本是胡說八道。從科幻小說的流行度,可衡量那個國家科學的發達程度。所以我盼望:我們國內科學知識能提高,科幻小說自然暢銷;同時希望中國抒情小說繼續發展。不可否認,二十世紀的作家是往科幻小說的路走,我可以大膽地說科幻小說將是二十世紀的當代神話。
  科幻小說,張系國寫的「超人列傳」可顯示出他的科學素養很高,同一時期,寫「潘度娜」的張曉風,就比較是從人文的觀點來寫,她重幻想是因她有深厚的文學涵養。同樣西方也有這種現象,Arthur C. Clarke是皇家天文學會的主席,他寫的後來改編為電影「二○○一年」,這毫無疑問是根據他的科學知識。他有一篇作品選在台大大一英文選 "We'll Never Conquer Space",很硬的文章。他從科際的理論、實驗的統計、人類的生理,以及倫理、心理各觀點去探討,最後結論是克服太空可能是悲劇,換句話說,如果人人都上天堂的話,天堂就是一個地獄。人不可能在征服內太空之前美化外太空。
  路益師純然是一位人文學家,但是他也寫了一套 space trilogy,各小說都賣了兩百版以上,在世界各地都是最暢銷的,而且是美國初、高中、大學必讀的教科書。這是比較用軟體的幻想方式寫的。以文學成就來看,毫無疑問地他是當代的文豪。他寫的小說,幻想方面毫無疑問地是有深度的。換句話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從人文的觀點去看,只要有夢想的話,夢想就會變成實際的成就。Fantasy 變成形容詞後,現在的美國人很喜歡用。以前常用 Wonderful。Wonderful 是不如fantastic 來得響亮。但願我們早日有fantastic 的小說。最後我還是盼望中國的科學起飛。那麼我們的科學小說當然也會跟著起飛。

張系國:
  我簡單的對我們第二項的討論做一個結論。
  我以前曾經引用過那布可夫所說的話「科學離不開幻想,藝術離不開真實。」科學很多創造和發明都是由人類的幻想來帶動,各位已經聽到很多了。藝術雖然看起來幻想層面比較重,可是可能描述更高層次的真實。科幻小說的作者,剛才各位先生已經談到了,他們可能必須要有相當的科學知識。可是做為一個現代人也必須要有相當的科學知識。我們不一定期待科幻小說的作者都是學有專長的科學家,雖然有很多成名的科學家也是科幻小說的作者。
  科幻小說對推動科學的發展,負面的影響大家都提到了,擔心一般人分不開「真科學」和「偽科學」,但如果我們嚴格的劃分「科幻小說」和「科技小說」,應該可以克服這負面影響。
  正面意義很多,剛才提到Bergerac,他很有意思,「大鼻劍客」就是從他本身的故事延伸出來的。他登陸月球的構想有七種,其中一種就是用火箭,其他也有用氣球或別的工具,至少有一、兩種構想,後來都成為事實。
  另外捷克的作家恰普克寫的劇本 "RUR",第一次用 robot (機器人)這個字眼。現在我們提倡自動化,機器人一字就是從這科幻劇來的。
  所以科幻小說對刺激人的想像,推動科學的發展有它正面的意義。在大陸上,現在有很多「科普」刊物,即「科學普及刊物」的簡稱,裡面很鼓勵科學小說,不是純粹的科幻小說,是科學小說。為什麼這麼鼓勵?我想也是因為中國科學落後,希望用科普刊物與科學性較強的科幻小說來帶動科學的發展。
  下面,我們討論:幻想在科幻小說裡所佔的地位,以及科幻小說是否和幻想小說有所不同。
  其實我們剛才的討論幾乎已經涵蓋了一點,也許我們現在可以繼續談一下科幻小說是否和幻想小說不同?
  這裡我們先提一下,Science Fiction(科學幻想小說)後來簡稱為S.F.,現在很多人主張用 Speculative Fantasy 來代替,縮寫是相同,所以刊物名稱不變,還是 S.F.,但是強調幻想小說的一面。
  究竟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關係如何?現在我們可以深入討論一下。

[第三議題:幻想小說與科幻小說] [回目錄]

摘自張系國編《當代科小說選 II》,知識系統 (1985) 


[ 回「科幻時空」 ]    [ 回新客星站首頁 首頁 ]

本網站由「新客星站」 維護與管理
若有網頁瀏覽問題,請洽「新客星站規劃室